无论是电影《海王》,还是《大黄蜂》,北京各大电影院的火爆驱走了天气的阵阵寒意,3D的特效让人们的内心在这个冬日燃了一把火。
在看惯了普通平面电影的时候,人们又被3D电影的大肆宣传引爆了新鲜感,在渐渐习惯了享受高新科技带来的震撼后,你是否想了解一部3D电影背后的科学原理呢?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靠两只眼睛来观察周围的环境,正常人双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间距,所以在观看除了正前方的物体外,两只眼睛必然会有角度的不同,这个视觉差在大脑中就自动形成了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了立体视觉。而常规的3D电影就是利用双眼立体视觉原理。拍摄的时候,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觉差的电影画面。
当人们进入电影院观看的时候,电影院工作人员会将两条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光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必然会有波动方向,而放映镜头前早就分别安装了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经过偏振镜的处理,光就变成了一种沿着特定波动方向传播的光,工作人员将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这就形成了左像右像双影。
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会看到荧屏上画面重叠模糊,要看到立体的影像,还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使得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加在视网膜上,便产生了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便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北京触动文化科技发展中心供稿。撰稿人/张晓阳,主编/胡志强,主持人/董昱言,图片下载自网络推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