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民科学素质 >>全民科学素质 >> 【人民政协报】共享对科学的热爱——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观察
详细内容

【人民政协报】共享对科学的热爱——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观察

9月17日至19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召开。由中国科协主办,来自38个国家、23个国际科技组织、境内外有关方面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本次全球性会议。

如何将科学传播给公众?如何有效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让科学更有效的服务社会和人类生活?谁是科学传播的主力?如何鼓励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传播科学知识并认可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如何促进科学成果的普惠共享?

9月17日至19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京召开。由中国科协主办,来自38个国家、23个国际科技组织、境内外有关方面代表1000余人参加的本次全球性会议,围绕“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素质促进责任与担当、科学素质促进创新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思想分享与碰撞。

厚植爱科学的土壤,需要好的启蒙老师

“要让年轻人爱上科学,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很重要。”英国皇家学会、化学学会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诺丁汉大学教授马丁·波利亚科夫在大会开幕式做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皇家学会在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学家积极参与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互动方面的经验。

他介绍,英国皇家学会会定期面向社会组织演讲和展览,同时还会出版一些书或者小册子,并利用互联网新型传播方式,向公众讲解科学问题。

马丁·波利亚科夫回忆自己如何对科学燃起热望,正是缘于50年前他上中学时,一位化学老师的启蒙。在马丁·波利亚科夫看来,要让青少年爱上科学,需要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接受心理、令他们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科学传播产品。他的这一观点,在此后两天的专题论坛探讨中,被多位国内和国外科学家所提及。

好的科学教育,最终要靠教师;未来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如何,最终归结于教育。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邓肯·霍尔丹认为,每个少年心中都有成为科学家的种子,要鼓励、激励这些未来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的“种子”,大胆地去进行科学尝试。“就像每个人都可以听音乐会,但不一定擅长演奏某一种乐器一样。培养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重要的是激发和鼓励他们体验从好奇到进行科学尝试,进而生成探究文化,最后得出结果这一个过程。”

基于这样的观点,邓肯·霍尔丹认为,中学时代的科学老师尤为关键。“他们需要转变观念,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进入科学殿堂的可触摸可攀爬的梯子,进而触动一些青少年产生未来从事科研研究的想法。”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董事会化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在大会主旨发言中,介绍了美国化学会发起的旨在帮助有兴趣的中学生在高校、研究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中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种子计划”。

“我们曾对这一已有50年历史的公众科学项目做过样本调查,有67%的学生认为,参与这个项目,促使他们进行更多地科学研究。”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还提到科学素养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他介绍,“种子计划”在接受项目申请人方面,关注到贫穷家庭的孩子。“项目开展以来,有80%的学生是来自于年收入不到3.5万美元的贫穷家庭。”他介绍说。

而有效提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需要搭建和提供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科学传播方式和内容。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不会一夜发生,不能一蹴而就,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仅要从幼儿园抓,还要延续到终身学习。”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的观点,贯穿整个大会,引人深思。

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由科学家来干

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谁是主力?大会期间,有关科学普及、科学传播,是不是只是科学家的事?哪些群体应当承担相应的功能和角色,成为与会者热议的另一个焦点话题。

“培育公众科学兴趣,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是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在会议期间举办的“科普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科学进步与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的演讲,明确提出,“不论科学家是否情愿,在科学快速发展,科技已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的今天,社会对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和管理,以及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有了更多的诉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科学家个体都能积极投身到繁琐的社会事务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需要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社会的关注和需求,积极普及最新的科学进展与技术应用的知识,解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未来科学进步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为公众解疑释惑,从而赢得社会与公众的信任。”

作为从2004年起,最早在国内从事科学传播的个人和创办专事科学传播的媒体平台,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科学传播新方式”专题论坛上提出,正因为科学对于当下社会和公众生活太重要了,所以从事科学传播,不能只由科学家来干,而需要科学共同体、科学工作者、爱科学的各方社会人士一起合力,来共创健康有序的科学传播生态系统,“要支持科学传播成为一个产业,要有一批人坚定地认为做科学传播这件事,有价值也能赚到钱,这样才能让科学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姬十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科学传播走到受众需要精分、内容需要精分和精准提供的今天,科学传播是一门艺术,传播方式需要专业性、创新性的研究、拆解与传播,需要搭建连接科学工作者与从事科学传播的专业人士的有效沟通桥梁,与会专家就此已达成共识。

会议期间,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科学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用简洁又具有普及性的文字来帮助公众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培养一批具有必要科学素养和转换能力的专业团队。同时,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也要学习如何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科学知识传播给大众,让他们了解这些知识。”

用好互联网平台,让科学的声音被公众听到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很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科普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

马丁·波利亚科夫在会上介绍了自2008年起,他带领团队尝试给每一个化学元素做趣味科普短片,放在互联网上供网友免费观看的案例思考。

“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现在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价值,这是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马丁·波利亚科夫有些许自豪地提供了一组数字,目前他们制作的600余个化学元素趣味视频,在YouTube上累计已有1亿8万人观看,“这个数字可以和英国曼联足球队在YouTube上的粉丝相媲美。”马丁·波利亚科夫表示,在这一成功的互联网科学知识传播案例中,他不仅深刻意识,找到合适的传播方式对于有效科学传播的重要性,而且作为科学家,他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从事一项充满意义的工作与得到回报和认可的人生价值感。

最近在微信个人号上因为连续推出有趣的科普小视频而被年轻人追崇的科普自媒体新生代、清华大学博士在读学生毕啸天,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科学传播新方式”专题论坛上,用自己的成功案例,分享了如何用好互联网传播方式,讲大众能听得懂的科普故事的经验与心得。“不要自说自话,找到你想要表达的事情和受众关心的事情的交集。如果说,娱乐的本质是迎合大众,教育的本质是改变大众,那科普就是做一个中和,最终做到接地气的讲授和传播科学的方式。”

“人类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正在走向数字时代,科学素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如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所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有赖于政府搭桥、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开展积极广泛的国际合作,为鼓励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和爱科学的社会力量去从事科学传播工作,面向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营造更加健康有生机的社会环境。

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国人科学素质提高了

18日,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下简称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18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了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的6.20%提高了2.27个百分点。

调查还显示,中国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呈现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特征。其中上海、北京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位列前两名,均超过了20%,进入了科学素质高水平发展阶段。从区域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康友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各方关注的现象。“与2015年相比,本次调查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公众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均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王康友认为,这一结果显现出,我国高学历人群的科学素质已进入缓慢提升阶段,应重视科技教育质量问题。

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据悉,科学素质提出于上世纪50年代,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衡量本国公众整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包括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的科技信息来源、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内容。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闭幕

发布《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19日在京闭幕。大会发布《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宣言指出,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增进人类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础。与会各方充分理解促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使命与责任,赞同在最广义的范围内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一致同意共同弥合科学素质鸿沟,坚持不懈促进普惠公平,开展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组织机制安排,共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共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副主任马丁·波利亚科夫、袁亚湘共同宣读并发布《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大会期间,与会嘉宾和代表围绕“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通过4个主旨报告、3场高峰论坛、6场高端对话、1场圆桌会议以及30场专题论坛,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学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对促进全球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广泛共识。

《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1.在最广义的范围内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力度渗透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科技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应当严格遵循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确保公众充分理解和广泛参与科学,实现科技的全部价值,增进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2.理解使命与责任。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增进人类理解包容、理性平和的思想基础。科学素质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更体现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尊崇。提升科学素质,关乎个人前途、国家命运,赋予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繁荣世界的智慧与能力。

 3.共同弥合科学素质鸿沟。全球公众科学素质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国际科学素质领域交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世界各国人民期待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共同繁荣发展。各国应大力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消除科学知识分享的壁垒,缩小知识鸿沟和发展鸿沟,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4.坚持不懈促进普惠公平。各国应重视不同地域、各种群体科学素质提升,让广大公众普遍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护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帮助最贫困的群体缩小科学素质差距,以获得摆脱贫穷的希望与机会;让女性充分享有科学素质提升带来的尊严。

5.建立协作交流机制。科技组织对公众科学素质建设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政府、教育界、企业、传媒等社会各方应以更多的承诺和积极行动投身科学素质建设,形成有效协同的社会网络。与会各方愿意,开展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我们呼吁所有机构携起手来,通过讨论和协作来强化有效的组织机制安排,实现共同发展。我们将积极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题。

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与媒体的责任

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承办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科学素质促进与媒体的责任”专题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论坛围绕世界科技竞争与合作下的科学精神,国家之间科研投入对比,跨时代的科学素养、媒体在传播科学素养中的角色四个分议题展开。

本次论坛以跨时代的科学精神和媒体在提升科学素养中的作用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生态健康联盟主席彼得·达斯扎克、美国物理联合会媒体总监杰森·索克拉茨·巴蒂、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副主席劳埃德·戴维斯等嘉宾深入讨论。

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副主席劳埃德·戴维斯在发言中指出,科学是国际外交的一部分,科学家有责任,为社会造福,为全球造福。长期以来,他们与中国的合作研究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并以开放、透明的网上阅读方式加强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表示,科学是无国界的,所有的科学家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国家,他们是要为这个国家来服务的。但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在全球开展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首先要在科学界之间开展起来,这对于科学发展整体而言是有益的。而媒体作为桥梁要保证科学报道的科学性,与科学家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关于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生态健康联盟主席彼得·达斯扎克说,科学确实能够促进研发,但是我们回到关键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素养?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很好地理解我们的地球,只有更好地了解地球,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具备科学素养能够帮助你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美国物理联合会媒体总监杰森·索克拉茨·巴蒂指出,媒体可以发挥作用提高科学素养。首先,记者可以成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并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能够非常好地与公众沟通,记者可以帮助科学家与公众进行交流。其次,媒体可以进行大众化的报道,体现出科学的进步,而不仅仅是罗列新的事实,应该向公众揭示科学探索的有趣情节,除了告诉公众科学成果本身,还应向公众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


(记者:修菁、周丽燕)


seo seo